德阳 [切换站点]
海南省
西藏省
新疆省
港澳台
亚洲
欧洲
非洲
大洋洲
北美洲
南美洲
城市加盟
城市加盟
微信扫一扫打开
入驻项目
发布信息
微信扫一扫打开
发布信息
商业快讯  >  科普  >  一位54岁父亲悲叹,儿女活得还“不如”父母,后悔他们来到人间!
一位54岁父亲悲叹,儿女活得还“不如”父母,后悔他们来到人间!
2022年07月27日 04:00   浏览:9   来源:魔云资源

每一位父母,其实都有这么一个心愿——那就是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好,一代更比一代强。

比如说60后和70后这一代的父母,他们会希望自己的儿女,可以活得比自己要好。哪怕不尽如人意,也能安稳无忧,轻松快乐一辈子。

可是,在现实生活中,又有谁能安稳无忧,轻松快乐一辈子呢?有太多的儿女,其实活得还不如父母。这,就是他们的悲哀。

家长对于儿女态度的变化,其实很明显。

还未读高中之前,希望孩子考清华北大;读了高中之后,希望孩子能考个重本;上了大学,只希望孩子能够找到好工作;毕业的那一刻,惟愿孩子不失业,入职到普通的公司就好。

再过几年,家长已经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要求了,只希望他们可以结婚生子,至少活得幸福一点。结果却是,孩子不敢谈恋爱,不敢结婚,也不敢生孩子。因为他们连自己都养不起。

这些“态度”的变化,就说明了一个道理,有太多的孩子,终究活成了最为狼狈的模样。

一位54岁父亲悲叹,儿女活得还不如父母。

老陈是广州的当地人,有房有车,反正一家人都衣食无忧,特别安稳。但是,唯一让他感觉到心酸的,就是他的孩子。

孩子刚读小学的时候,老陈就花钱给孩子补习,甚至带他去参加国外的游学活动,就是希望孩子可以拥有好的未来,比父母要强上许多。

等孩子上了高中,老陈才发现,学校里面的这些孩子,只懂得读书,就跟鸟笼的鹦鹉一样,哪怕学语,也并不自然。这,真的能让孩子改变命运吗?

后来,孩子考上了双一流的大学,实现了他们家族“第一位大学生”的成就。这,让老陈特别高兴,不过他也很担忧,儿子出来,真的能比父母混得好吗?

幸亏孩子学的是计算机专业,所以毕业出来后,孩子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,离家很近,薪水上万,算是很不错的了。非计算机专业的,其实薪水也就几千,很狼狈。

可是,孩子每天都996,基本没有时间休息,吃不好,也没有其他的心思,更别说找另一半了,活成了“行尸走肉”的木偶一般。

这一点,让老陈特别感慨,活成这个样子,仿佛连灵魂都没有了。这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后来,老陈才了解到,自己的孩子算不错的了。邻居家的孩子,也是在双一流学校毕业,因为读了文科专业,所以出来就失业了,只能在家啃老。

然后,老陈还算了一笔账,儿子一年的税后工资十五万,减去日常的吃穿用度,以及交家用,能存8万左右。按照35岁失业的情况,只要儿子中途不失业,就能在30岁之前,存够40万。

于是乎,老陈特别感慨,孩子幸好读了计算机,不然就失业了。哪怕他读了计算机,如果他不是本地人,那他连房子都买不起,只能租房,连钱都存不下来。

一个年轻人,单凭自己的努力,也许奋斗一生,都无法在大城市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。那超越有房有车的父母,就等于是妄想了。

除非孩子可以奋斗到年薪百万,可年薪百万,税后也就是几十万,这还有点希望。可是,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年薪百万呢?很少人。

老陈的孩子还好,父母都是当地人,有好几套房子,可以让他一生无忧。但对于没有房的年轻人来说,对于那些从农村到大城市奋斗的孩子来说,就“房子”二字,其实是奢望。

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,为什么儿女会活得不如父母呢?

其实,时代不同的人,很难去比较。如果非要比较,就只能拿“资产”来比较。试想,父母一辈如果有房有车,那孩子,又怎么可能比得过呢?

圈中有一位985的硕士,他跟我说过这么一个问题。

在2015年的时候,刘先生考上了某知名985的硕士,读到了2018年毕业。出来之后,他信心满满,觉得自己能够大展身手,成就不凡。

后来,刘先生才发现,他的一位专科同学,13年毕业后就咬紧牙关,到处借钱,在广州的老城区买了一套房子。几年后,房子就翻了好几倍了。

而刘先生呢?文科毕业生,领着上万元的工资,看着一天比一天高的物价,一下子就感觉到了绝望。在今时今日,他的那位专科同学,名下两套一线城市的房子,资产千万,而他自己,则被互联网大厂“辞退”了,不知道路在何方。

他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有些时候,成功这件事,还真的要看时机啊!时机过了,任你再怎么努力,也无济于事啊!”

其实,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悲哀,而是许多年轻人的无奈。在这个世上,有太多的人,其实都活得不如父母。这,并非是人的问题,而是时机的问题。

文/舒山有鹿

头条号
魔云资源
介绍
推荐头条